要制订一个理想的痛风治疗策略,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:1、痛风特异性的危险因素,包括血尿酸水平、既往的发作次数和影像学特点;2、痛风一般的危险因素,包括患者年龄、性别、 肥胖程度、饮食习惯、酒精摄入量、有无合用升高血尿酸水平的药物、药物相互作用、肝肾功能情况以及其他合并症等等;3、痛风的临床阶段,包括急性发作期痛风、间歇期痛风以及慢性期痛风。
之所以说痛风的治疗需要策略,是因为它是一个受很多因素影响、相对复杂的过程。药物治疗是痛风最主要、最有效的治疗方式,痛风的非药物治疗虽然也很重要,但它只是痛风药物治疗不可或缺的辅助方式。痛风的药物治疗可分为三个部分,分别是急性期的消炎止痛治疗、缓解期的降尿酸治疗以及预防痛风急性发作的治疗。接下来,我们就为大家简要介绍痛风的药物治疗策略。
足部痛风药物治疗,最好在发病之初的24小时内开始。可以选择的一线治疗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、秋水仙碱和糖皮质激素。具体选择哪种药物,需要结合患者的肝肾功能、有无胃肠道危险因素和其他合并症的情况、以及患者意愿等进行个性化选择。多数情况下,需要连续用药7到10天或者直到痛风症状完全缓解方可停药。
秋水仙碱的小剂量应用方案治疗急性痛风发作,有效而且耐受性良好,各地痛风指南均推荐使用,传统的大剂量用法已被摒弃。抽取关节积液以及在关节腔内注射中、长效的糖皮质激素,也是有效并且耐受性良好的治疗选择。大多数的痛风指南不建议在痛风急性发作时进行降尿酸治疗,因为这样对疾病控制无益,而且多半会加重痛风病情
以下五类患者应进行药物的降尿酸治疗:反复发作急性痛风(每年超过1次);慢性痛风性关节炎;痛风石沉积;肾结石;影像学出现痛风的典型表现。大多数痛风指南推荐在急性痛风发生平息至少两周后,才能开始降尿酸治疗,如果在降尿酸治疗过程中出现痛风的急性发作,则不需要暂停降尿酸药物。
目前可供选择的降尿酸药物有两类,分别是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,以及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。由于不同地区上市的药物种类和用药习惯不同,各地痛风指南推荐的药物也有所不同。总的来说,指南建议结合痛风患者尿酸排泄情况、有无尿路结石、肝肾功能以及相关合并症等来选择药物:尿酸产生过剩或者合并尿路结石者,首选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,包括别嘌醇和非布司他;尿酸排泄能力低下者,可以选择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,包括苯溴马隆或丙磺舒。
不论是哪种降尿酸药物,都应该从小剂量起始用药,然后逐渐加量,以减轻药物的副作用,尤其是转移性痛风发作(即溶晶之痛)。最高可加至指南推荐的最大剂量,并根据血尿酸水平灵活调整,同时严密监测副作用。降尿酸治疗的目标是预防痛风急性发作、预防痛风石的产生、促进痛风石的溶解以及预防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出现,要达到这一目标,需要将血尿酸水平维持在小于360微摩尔每升的范围内,对于痛风长期不能缓解或有痛风石的患者,血尿酸应维持在300微摩尔每升以下。
3、预防痛风发作的策略
开始应用降尿酸药物治疗的最初6到12个月,是急性痛风的好发阶段(动员性复发),这期间联合应用小剂量秋水仙碱或非甾体抗炎药,能够预防痛风的急性发作。预防用药应该在降尿酸药物应用之前的2周,或降尿酸治疗的同时即开始应用,并持续用药1到6个月,直到血尿酸水平持续达标且无急性发作。日本痛风指南指出,当出现急性痛风发作前兆时,可服用小剂量秋水仙碱来预防或阻断一次关节炎的急性发作
贵阳痛风病医院需要特别提醒的是,不论是急性期的消炎止痛治疗,还是缓解期的降尿酸治疗,都会有大量的尿酸经肾脏排泄,因此,多饮水+碱化尿液也是必要的辅助治疗措施。碱化尿液可以提高尿酸在尿液中的溶解度,促进尿酸结晶的溶解,减轻对肾脏的损伤。多饮水能增加尿量,溶解在尿液中的尿酸就能更多地随尿液排出体外
人体微循环障碍、堵塞不通,可导致人体局部组织尿酸盐沉积和其他酸性产物的堆积,使局部的尿酸盐不易排出而沉积于关节。 因此,改善局部的血液微循环,阻止尿酸盐结晶的形成和沉积,从而预防、减少和控制痛风的发作
文章部分文字、图片、数据、视频等内容信息来源于互联网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删除。